一、2016年工作总结
过去的2016年,是住房建设局任务十分繁重的一年。全局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抓改革,破难题,惠民生,促发展,全面完成6项市政府重点工作、9项民生实事,住房和建设各项工作成绩显著。现总结如下:
(一)攻坚克难,完成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分配任务
一是住房保障方面。克服土地整备、规划调整、征地拆迁、项目变动等因素影响,攻坚克难,创新举措,全年新开工及筹集6.2万套,竣工5.1万套、供应4.2万套,均为上年的2倍以上。加强日常监管,核查租户信息12253户,上门核查12502套。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基本住房保障工作的若干措施》《深圳市保障性住房轮候与租售办法》《深圳市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实施办法》等文件,确保保障性住房轮候和租售规范、公平、有序。推进市人才安居集团组建,以确保完成今后我市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筹集建设和供应任务。
二是人才安居方面。出台《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制定《深圳市人才住房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监管办法》《深圳市人才住房租金定价细则》《深圳市人才住房供应和分配办法》等,为实施人才安居提供制度保障。同时,面向全市25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定向配租2038套,向高层次专业人才发放住房补贴约1.55亿元,为我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做出贡献。
三是住房公积金方面。新增开户单位3.13万户,新增开户个人123.85万人,新增归集资金418.92亿元;新增提取住房公积金382.81万笔,提取金额约226.30亿元。联合腾讯公司打造全国首个公积金城市服务主页,公积金微信公众号粉丝量突破60万。“公积金余额查询”被“2016中国互联网+峰会”评为“用户最喜爱的城市服务”;荣获2015年度深圳市优秀政务新媒体“十大人气政务微博”。另获广东省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综合管理“省二级”称号。
(二)多管齐下,狠抓建设领域质量安全生产不放松
一是抓工程质量安全排查整治不放松。推进“智慧建造、智能监管”,逐步推进施工现场视频监控、安全监测预警、大型工程机械动态安全监管和建筑物联网等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全年工程质量基本可控,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目前市监管项目845项,质量安全形势基本稳定。开展安全专项检查项目5248项次,出动检查人员14890人次,排查建筑施工安全隐患3000多项,整改率达98%;全年实施行政处罚262宗,涉及282家企业及个人,罚款金额1602.76万元。建成安全体验馆14个,建立“安全教育日”制度,受教育人员超过40万人次。做好全市建设工地防御妮妲、海马等台风的防御部署,共组织撤离35万人。
二是抓建筑废弃物受纳场整治不放松。组织对全市139处渣土受纳场(渣土堆填场)的全面排查和安全评估,关停119处规模较小的渣土堆填场,已完成安全隐患整治127处。全市现有8家综合利用企业年处理能力已达665万吨,处理建筑废弃物超过470万吨,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组织起草了《深圳市房屋建筑拆除工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探索实施房屋建筑拆除与综合利用一体化管理模式。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泥头车“全市统一执法日”行动13次;与中山翠亨新区管委会签订了《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土方堆填处置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每年接纳我市工程弃土不少于3000万立方米。
三是狠抓房屋安全和物业管理不放松。运用“互联网+物业管理”,启用全国首个物业管理微信投票系统,目前参与业主9.4万户,涉及小区1549个,应用投票系统召开业主大会134场次。启用既有房屋安全排查信息系统,建立房屋安全排查台账;建设共有资金管理系统,选取17家小区为试点单位。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设施建设,新增充电设施约7000个。全市排查既有房屋170638栋。
四是抓燃气供应和保障不放松。全市新增管道天然气居民用户13.47万户;新建市政中压燃气管网140.79公里。完成老旧中压钢质管道改造200.51公里,顺利完成既定改造任务。排查、整改燃气管道及其他燃气设施隐患1002项、瓶装燃气场站和汽车加气站隐患58项。查处破坏燃气管道的施工企业18家,处罚金额约89万元。组织管道保护培训127期,2543人、挖机燃气设施保护培训581人及管道巡查执法培训90人。
(三)完善制度,不断提高我市建筑市场监管水平
一是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我们在年初制定了《深圳市建筑市场综合改革方案》,并得到了住建部批准实施;恢复红牌停标措施,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出台《建设工程招标文件定性评审要素设置规则》《评定分离定标工作指导规则》,将招标人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二是工程交易服务平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电子招标投标创新试点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实现了招标投标电子化覆盖率100%,并实现数据与国家、省、市三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无缝对接。创新运用“互联网+”思路搭建“深圳市建设工程材料设备询价采购平台”,有效解决了材料设备询价采购难、审计难等问题,补充完善了我市现行招标投标管理制度,目前已有注册用户3404个,成交询价采购项目236项,累计成交金额3.68亿元。
三是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断加大。调处欠薪纠纷189宗,涉及建筑工人3732人,工资14990.68万元;开展建筑市场动态核查,检查企业12家,向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5份;打击查处串通投标、提供虚假资料等行为,立案43宗。
(四)真抓实干,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实施和综合管廊建设
一是实施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规模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推进成立深圳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聘请7名院士为成员,成功打造我市建筑科技领域高级智囊团。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的通知》《深圳市装配式建筑项目建筑面积奖励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促进我市装配式建筑有序发展。全年全市竣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项目13个,总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在建和计划开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项目42个,总建筑面积逾400万平米。参与全国统一的《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编制工作,编制完成《深圳市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同时,完成17053栋居住建筑、485栋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统计,建筑面积22287.9万平米。新建建筑100%执行节能标准,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增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项目183个,建筑面积1313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市政府年度任务,其中22个项目获得国家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识、12个项目获得深圳金级以上绿色建筑标识。
二是大力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出台市综合管廊建设“十三五”实施方案,组建市基础设施投资平台及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公司。完成全市管廊专项规划编制,并通过省厅技术审查。完成新开工低碳城、前海、大空港、阿波罗等4项管廊建设工程总长16.16公里。创建国内综合管廊建设权威专家库。与中建科技、中冶等具有管廊建设综合经验的单位开展技术咨询合作,增强技术储备。
(五)不断强化简政放权和信息化水平
一是简政放权方面。推行强区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现快速开工、快速落地;全年共办理各类业务130464件。梳理审批服务事项71件,取消16项,转移11项,简化程序10项。由原10个窗口改为综合窗口,启用“一窗通办”模式,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
二是信息化方面。启用全国首个物业管理官方微信平台,创新业主投票、业主自管、共有资金、维修资金等公众参与模式。启用建设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平台,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建立微信企业号平台的建设工程现场执法系统。集成业务信息,建设住房建设地理信息展示系统。建设启用国家A级标准新机房,目前平均每月更新系统80次;搭建数据库及应用系统云平台,运行信息系统84个,为应用系统开发部署打下基础。实现远程办公、微信移动办公,提高办公效率。完成35.18万卷档案搬迁,全局历史存量档案规范化整理全部完成。
二、2017年工作计划
2017年总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城市质量提升年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围绕惠民生、提质量、保安全、促稳定、严监管、强市政,进一步加大人才房和保障房建设分配管理力度,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和社区和谐稳定基础,进一步提升建设科技和工程质量水平,积极配合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建设一支团结开拓、务实专业、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打造城市建设新标杆,争当深圳质量排头兵,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一)抓经济。
一是推进项目建设。201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4078.2亿元,2017年增长20%以上,预计将达到4894亿元。作为重要的经济部门,住房建设系统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服务和保障力度,减审批、提质效,开足绿色通道,积极主动及时地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疑难复杂问题,全力保障基本建设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另一方面,要全力推进自身承担的人才和保障房、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包括推进新开工8万套和在建6.2万套人才和保障房项目建设。继续推进16公里综合管廊建设,新开工建设30公里综合管廓。推进250公里老旧中压钢质燃气管道更新改造,新建市政中压燃气管网110公里、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13万户。全面推进12个渣土场建设,确保完成5个项目建设,同时要加快推进外运码头建设,为渣土外运中山、珠海创造条件。
二是推进质量提升。制定质量提升行动计划,重点抓好六个方面:一是质量治理。开展预拌砂浆、防水工程等专项检查,研究出台《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十项标准》。二是标准提升。对标国际一流,全面梳理完善和提升建筑设计施工标准规范,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三是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局科技委员会和建设科技促进中心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和企业的积极性,大力推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向科技要质量,向科技要安全,向科技要管理。四是设计引领。进一步创新设计理念,繁荣设计创作,强化设计质量,打造建筑精品。五是抓绿色发展。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新出让的住宅用地、独立成栋的人才房和保障房项目,全面推行装配式建筑,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六是打造精品。以BIM技术为抓手,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全面提高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质量,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打造一批像平安金融中心、中建钢构大厦一样集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于一身的建筑精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
三是推进改革试点。要将改革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力亲为,扑下身子抓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加强政策研究,重点推进住房建设领域四项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一是继续加大改革力度,健全完善人才住房和基本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探索利用十五种途径建设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着力解决好落地问题,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充分利用棚改政策推进人才和保障房建设;二是继续深化建筑市场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建筑业“放管服”改革,着力转变建设发展方式,着力提升人员素质,着力激发企业活力,着力优化市场环境,打造诚信规范、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体系;三是研究探索做大做强做优建筑企业的政策措施,培育若干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四是继续深化强区放权改革,进一步强化基本住房保障、渣土受纳场、房屋安全、物业管理属地管理责任,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二)抓民生。
重点抓好人才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分配、管理。一是抓建设。全年要统筹市安居集团和各区完成8万套开工筹集目标,并协调推进基础设施配套“三同步”。要统筹市建筑工务署、市地铁集团以及各区和社会投资企业,加快推进6.2万套续建保障房项目建设,实现竣工2.1万套。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今年各区争取都有项目开工。二是抓分配。全年完成住房供应4.5万套。继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顶层设计,出台《关于完善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若干措施》,制定《人才住房分配管理办法》《人才住房租金定价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研究解决现有轮候库申请家庭的新旧政策衔接问题。三是抓管理。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住房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住房信息数据准确、完整,住房分配公开、透明。推进住房公积金归集扩面,计划新增开户1.5万户、开户个人80万人。
(三)抓安全。
重点做好建筑安全生产和房屋安全监管,以及物业和建筑行业维稳工作。
在建筑安全生产方面:一是加大监管力度。强化重大危险源管理,严防群死群伤,充分利用红色警示、两法衔接机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针对事故多发领域,开展预防高坠、玻璃幕墙等专项整治,当前要立即着手开展节后复工安全检查。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梳理安全监管真空和模糊地带,推动住宅装饰装修、小型工程、零星工程纳入管理。三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强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的决定》,进一步强化各方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各部门监管责任。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四是加强泥头车乱象整治。组织开展“全市泥头车专项整治统一执法日”行动,大力推广新型全密闭式智能泥头车,实现工地到受纳场全过程闭合管理。
在房屋安全监管方面:一是全面摸清全市合法既有房屋结构安全隐患,统筹建立全市危险房屋台账,推进危险房屋整治工作。二是加快出台《深圳市房屋安全管理规定》,制定房屋拆除管理办法。三是开展老工业厂房改住宅、公寓和商业办公用途的安全检查。配合做好物业小区加装电梯、更换老化电线工作。
物业管理方面,一是要加快推进物业条例修订工作,确保年底前提交市人大审议,二是加强对各区业主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指导,配合各区做好矛盾调处工作,研究将业委会选举纳入基层社区治理范畴。三是进一步简化维修金提取程序,推动老旧小区维修金追缴工作。四是以物业管理微信公众号为依托,构建物业管理网上监督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