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进入关怀版 简体 手机版
search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

   一、我市住房和建设成就及2010年工作回顾

   深圳30年,是一部光辉灿烂的创业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城市建设史。30年来,特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每一个历史阶段,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建设者的辛勤汗水和深深印迹。可以说,没有建设的支撑,就树不起特区的脊梁,没有建设的速度,就没有深圳的速度,没有建设的奇迹,就不可能有深圳的奇迹。

   ——作为特区最早的“拓荒牛”,住房和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奉献,将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建设成为一个功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现代化国际化都市,创造了“一夜城”的建设奇迹,为深圳的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为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住房和建设领域打破僵化的思想观念,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理念,率先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机制的束缚,推行工程搞招标、施工搞监理、土地搞拍卖、设计搞评选,开放建筑市场、放开建材价格、引入物业服务、推进住房改革,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杀出了一条血路”。

   ——作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住房和建设行业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可持续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模式。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着力推进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积极打造绿色建筑之都,成为新形势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被誉为全国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的一面旗帜,在世界环境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作为深圳精神的“塑造者”,城市建设者以开拓创新的姿态、实干拼搏的意志以及不断成功的改革实践,为深圳乃至全国的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敢为人先的“拓荒牛”已成为深圳精神的化身,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更是深圳品牌的代名词。在抗震救灾、援疆援藏等历次重大行动中,建设者服从大局、冲锋在前,再一次展现了深圳速度,弘扬了深圳精神。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时期。在过去的五年里,住房和建设系统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建设模式,推动科学发展,各项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过去五年来,我们发挥重大项目投资拉动效应,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市新一轮大规模城市建设全面启动。面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投资持续两位数增长,工程量和工程难度翻倍上升的态势,我们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机制,突出一个“干”字,全力保障项目顺利推进。一是抓质量安全监管。出台关于提升工程质量安全的指导意见,实行优质工程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建设主体原动力,创新监督检测、飞行检查等执法方式,成功举办3届中国建设工程质量论坛,共有12项工程获得鲁班奖,同比增加33.3%;率先推行并发放“平安卡”50多万张,落实轨道交通工程等重点难点项目安全质量措施,确保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二是抓市场秩序规范。建立市场、现场、考场“三场联动”机制,积极构建市场诚信体系。开展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厉打击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深入推进招标投标制度改革,促进有形建筑市场“三统一”,实现招标投标“三公”、择优与高效。推行电子评标、网上投标,其中电子评标系统作为科技反腐先进手段,入选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坚持合理低价中标,节省政府投资425.87亿元,严格实行标底抽查、结算审定,核减造价6.08亿元。三是抓服务窗口建设,对重大项目开足绿色通道,我局连续35个月在全市重大投资项目绩效测评排名第一,我局驻政务大厅窗口连续16个季度被评为优秀,连续5年获得先进窗口单位综合奖。四是抓项目统筹协调。颁布施工工期标准,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好中求快、稳中求进,确保每年超额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069.36亿元,发包工程12923项,总造价3334.24亿元,深港西部通道、广东大鹏LNG一期工程等项目顺利完工,地铁二期工程、大运工程等项目基本建成。

   过去五年来,我们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建设发展模式由高耗粗放型向绿色宜居型转变。做到7个率先,6个试点,5个领先。7个率先,即率先出台全国首部建筑节能条例,率先开展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立法,率先推行新建建筑节能专项验收,率先实行12层以下住宅强制安装太阳能集热装置,率先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率先成立全国首个绿色建筑协会。6个试点,即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试点城市、光明新区绿色建筑示范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建筑工业化试点城市、建筑标准化试点城市以及与美国能源基金会共建的绿色建筑示范市。5个领先,即新建建筑节能达标率全国领先,达到100%,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全国领先,共有64个示范项目,总建筑面积930万平方米,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全国领先,塘朗山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年产标砖50万立方米,消化建筑垃圾约80万吨,绿色建筑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全国领先,共组织编制绿色建筑相关标准28部,连续5年组成最大规模代表团参加国际绿色建筑大会,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全国领先,我市是世界重要的太阳能光电产业聚集地,LED照明、节能服务等新兴产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自2006年以来,全市建筑节能总量累计203.7万吨标准煤,相当于节省用电63.6亿度,减排二氧化碳534.8万吨,涌现了包括泰格公寓、建科大楼、南海意库、万科中心等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绿色建筑项目,“绿色建筑之都”已初见雏形。

    过去五年来,我们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建设生产方式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大力推进建设科技创新,首次编制建设科技五年规划,确立需要重点推进的九大建科领域。以建筑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为导向,提升建设生产效率。开展万科建筑工业化试点,推进金建工程建设,推行数字工地、数字燃气,组织编制标准规范59部。大力推进项目管理模式创新,通过招标等市场机制选择代建企业,提高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引入BT、BOT、EPC等模式,通过集约化管理,实现节约成本、缩短工期、提高质量的目标。其中地铁5号线,通过引入BT模式,在短短27个月内实现全线洞通,比传统模式建设的其他地铁项目节省工期半年以上,在保证质量安全可控和完成120亿元项目融资的情况下,实现造价与其他线路基本持平,缓解了财政短期压力,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过去五年来,我们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做强做大做精做专建筑类产业。着重实施“五大战略”,即实施强企战略,着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龙头企业,洪涛装饰实现成功上市;实施总部经济战略,引进中建钢构等高端建筑类企业在深圳设立企业总部或区域企业总部;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走高、精、专、特、优发展之路,全国建筑装饰百强中,我市企业占了33家,其中前十强企业6家,我市具有一级资质物业服务企业91家,占全国同类企业20%;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加快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强对各行业协会的指导与服务,举办各类企业座谈会,进一步畅通政府与企业的沟通渠道。

   过去五年来,我们统筹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着重做到五个推进:一是以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和CEPA先行先试政策为契机,推进深港建筑市场一体化综合改革。二是建立深莞惠三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联席会议,推进珠江口东岸城市建设领域合作。三是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深港跨境基础设施、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西气东输等工程项目跨境合作。四是推进市区协调发展,如以光明新区为示范,探索绿色建筑城区发展新模式;以福田、罗湖为试点,研究旧城区改造新途径;以宝安区为试点,探索建设领域社会建设新方法;以龙岗区为试点,总结推广项目管理模式改革新经验;以南山区为试点,全面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盐田区为试点,创新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管理机制。五是推进跨地区合作交流,在援建四川、甘肃地震灾区期间,通过跨区域、跨部门紧急调动资源,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第一时间完成工程交付,建设队伍经受了考验,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援建工作模式。

   过去五年来,我们强化政府住房保障责任,逐步实现住房保障由生存型保障向发展型保障转变。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形成以户籍低收入家庭为基础、以人才为重点,包括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安居型商品房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根据住房的实际需求状况,不断加码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16.9万套,比计划增加了20.7%。面向社会低收入家庭提供了8209套保障性住房,基本解决了2005年以前符合本市户籍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目前登记在册、符合条件的4575户低保家庭,均已享受了廉租住房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廉租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100%。

   过去五年来,我们着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政府投入2.8亿元用于全市居民天然气转换,提前顺利完成管道天然气转换任务,居民用户气费同比下降幅度超过30%,市民整体满意率达到97.1%。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建立物业管理三级监管、业必归会模式。全面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实现原特区内住宅区物业管理全覆盖,原特区外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0%。共有92个物业管理项目获得省优,29个项目获得国优。探索建立既有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制度,开展校园危房和海砂楼整治,建立物业养老金制度,累计收缴专项维修基金53.2亿元。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培育“和谐、务实、创新”的建设文化。大力开展“清欠”工作,共清理拖欠工程款41.7亿元,清理拖欠工人工资2.7亿元.推进建设工地“五个一工程”,创建和谐工地。扎实做好信访维稳综治工作,确保行业和谐稳定.认真办理人大政协提案和建议,回复满意率达到100%。

   过去五年来,我们大力加强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增强队伍战斗力、凝聚力。认真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进一步创新思路、开拓视野。积极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开展竞聘上岗,激发队伍活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开展作风整顿提升活动,确保无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发生。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先后颁布6部法规、2部规章以及上百件规范性文件,以约每年出台一部法规、规章的速度,及时填补建设立法空白。积极推进队伍绩效考核管理,在政府部门政风行风评议、绩效评估、计划生育等工作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完善计划、财务、办文、宣传、信息工作规章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成功举办全市建设工作会议、全市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工作会议等全市性大会以及全国特大城市建设发展协作会等全国性会议。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市建设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稳增长、促转型、惠民生、抓创新、推改革、优环境”的中心工作,按照年初确定的“学习年”总体思路,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实现工程质量安全总体可控,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建筑市场秩序更加规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保持全国领先,社区物业管理覆盖面积实现新突破,行业和谐稳定局面继续巩固,依法行政水平日益提高,队伍作风和精神面貌明显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服务和有力保障。

   ——全年共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5.11万套,新开工5万套,完成1万套住房建设,启动人才安居“十百千万”计划。

   ——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97.63亿元,同比增长18.3%。1-3季度建筑业增加值290.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8.3%,占全市GDP3%,同比增长0.15个百分点。

   ——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32.35万元,同比增长7.5%,人均增长0.68万元。

   ——前十名企业占市场份额的28%。 

  ——通过推广节能措施、节能改造、太阳能利用,全年建筑节能量达85.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7.8%,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6.5万吨。

    ——通过推广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和新型墙材,节省木材2.76万立方米、水100万立方米、水泥21万吨,节地302亩,利用工业废料27万吨,减少粉尘排放2万吨。

   ——2010年引入物业管理住宅区49个,建筑面积560万平方米,受惠人口25万,全市引入物业管理住宅区累计达1234个,建筑面积近1亿平方米。

   ——全年新增管道天然气用户8万户,总数达到103万户;建设高压天然气管道53公里,中压450公里,管网总长度近3000公里。

   ——共有3个工程获鲁班奖;69项工程获省双优工地称号;我市企业开发的工法有7项获国家级工法,26项获省级工法,36项获市级工法。

   主要工作如下:

    (一)住房保障职能进一步强化,住房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住房保障是当前最重要的民生问题。市委市政府将保障性住房建设纳入纪念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十大民生工程。我局把住房保障工作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来谋划和推进,圆满完成“安排建设5万套、新开工5万套”的工作目标,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对深圳民生事业的庄严承诺。

    一是构建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市人大出台《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将中低收入人群和人才纳入住房保障的范围。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进一步把人才作为住房保障的重点。住房公积金中心正式成立,并于年底前开始试运行。推进人才安居“十百千万”计划,开展人才住房基础数据的统计与调研,研究起草《人才安居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

    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通过新增用地、单位利用自有用地建设、城市更新配建、征地拆迁统建上楼、用地功能变更及回收回购等方式,筹建保障性住房5.11万套,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的102%;新开工保障性住房达5.22万套,完成计划目标的105%;完成福保110、112等1万套保障性住房建设,5千户货币补贴也已准备就绪,第二批保障性住房申请完成终审。

   三是创新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模式。龙华保障性住房项目实行代建总承包模式,并采用联合体投标方式,一次招标即确定最优的代建总承包、勘察、设计和施工企业组合,项目进度明显加快。深云村经济适用房交付过程中,采用业主自主查验的方式,受到了广大业主的欢迎,交付过程平稳有序。完善租售管理制度,加强政策性、保障性住宅小区的维护与美化,积极推进12个小区外立面刷新工作。

   (二)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为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2010年是大运工程的攻坚年,项目多、投资大、分布广、工期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31亿元,增长13%,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市新开工建设项目1808项,总造价617.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和11.82%,竣工项目840项,总造价为395.33亿元,同比增长25%。一年来,我们强化监管与统筹,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和进度全面受控。 

   一是加强勘察设计管理。机构改革以后,我局立即着手规范勘察设计市场,开展超限高层抗震设计专项审查、勘察现场飞行检查和室内试验核查,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组建施工图审图专家库,建立勘察设计企业及人员备案系统。组织学术交流、成果展示、大型论坛,开展勘察设计评优,繁荣建筑设计创作。开展勘察设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建立工程勘察劳务人员培训制度。 

   二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出台质量安全主任、施工许可动态管理、工程样板引路、施工现场总分包公示、质量检测文件备案等制度,实行红黄色警示、远程移动执法、跨区域交叉监督执法、安全质量标准化等一系列措施。开展为期一年的安全质量专项治理行动,采取最严格、最严厉的惩治措施,确保质量安全形势明显好转。开展质量通病专项整治、检测机构专项检查、建材产品打假整治等专项检查行动,推进学校及周边建筑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全年有23万多人通过“平安卡”培训,轨道交通项目“平安卡”持证率达90%以上,同时培训特种作业人员9102人。 

   三是加强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12.9%,率先实现“洞通”,进入铺轨及安装装修阶段。5号线BT模式相关经验和成效得到全国BT模式研讨会领导专家高度评价。起草《深圳市重大项目BT模式建设管理办法》,设立轨道交通三期BT建设办公室。成立南科大项目管理管理办公室,推动南科大项目顺利开工。  

     (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住房和建设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年来,我们着力构建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全力保障燃气稳定供应。委托第三方对燃气集团供气成本进行审计,引入中介服务机构燃气安全评价制度,加强燃气市场管理。率先全国在719个瓶装气供应站、服务点实现统一标识。加快推进广东LNG项目、西气东输二线在深项目建设,规划樟坑径燃气基地,努力建设珠三角地区燃气供应枢纽城市。组织编制《液化天然气汽车加气站技术规范》,进一步拓展天然气使用范围。按照大燃气管理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我市燃气上下游管理资源,完善全市“多气源、一张网、互联互通、功能互补”的燃气供应格局。 

   二是深化物业管理进社区工作。开展物业管理进社区考核验收工作,截止2010年底,全市已引入物业管理的住宅区1234个,建筑面积1亿平方米。收缴物业专项维修基金10.1亿元。出台《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规定》,逐步首期归集和日常收取“两金合一”。

   三是加强行业维稳工作。继续推进南山建工村和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已启动拆迁工作。加强行业清欠,提高群体性事件处置能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四)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转变,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

   转变建筑生产方式、发展绿色建筑,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城市绿色宜居的基础和前提。一年来,我局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完善方案设计节能审查制定和节能质量验收规范,确保新建建筑100%符合节能标准。全力推进大型公建节能监管平台二期建设,积极推进36个大运场馆、全市150万平方米中小学校安全加固改造等工程的节能改造。推进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建设,落实太阳能建筑应用面积250万平方米。在政府投资工程中率先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继续推进墙体材料改革,大力发展散装水泥,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开展绿色建筑认证,在全国率先建立包括绿色勘察、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评价、绿色运营和绿色物业管理等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二是推进建设科技创新。以保障性住房为突破口,推进建筑工业化试点,制定完善建筑工业化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创新技术标准执行工作模式,推进国家建设标准化试点。全面启动“金建工程”,提高住房和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  

     三是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出台工程总承包商名录受理办法,鼓励建筑企业与勘察设计企业融合渗透。鼓励勘察设计、造价咨询、工程监理等企业扩大经营范围,发展高端建筑服务业。充分利用市政府发展总部经济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系列优惠政策,实行高端项目市属企业联合体投标等方式,扶持钢结构、智能化、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深港、深惠莞合作,提高我市产业辐射力。  

     (五)市场化改革继续深入,行业和市场监管水平显著提高。

   2010年,我市建筑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市共有施工发包工程3257项,总造价879.8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08%和5.57%。监理招标项目460项,同比增加38.14%,货物采购项目352项,同比增加11.75%,勘察设计招标705项,同比增加32.27%。 

    一是完善招标投标机制。进一步完善优质优价的竞争机制,中标价平均下浮率12.22%,同比提升1.59个百分点,市场竞争日趋理性;制定和完善勘察、设计、货物、代建制等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促进有形建筑市场“三统一”。推广电子评标、网上招投标,逐步实现远程评标。认真执行重大工程招标投标优惠政策,简化服务采购招标投标程序和方式,招标投标效率明显提高,目前施工招标周期在30天左右,缩短了50%以上。  

      二是建立市场诚信体系。开发建筑企业诚信信息系统,构建企业信用统一采集方式、统一管理平台、统一评价标准的市场诚信管理体系。整合企业基本信息、良好信息、不良信息、履约评价等各种信用信息,并将其与招标投标、现场监管、市场准入等工作紧密挂钩,建立联动机制。  

      三是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为期两年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对招标投标、勘察设施和质量安全等环节九大突出问题,开展解剖式调研并形成7份调研报告,完成中央、省专项办委托两个课题调研。开展4次专项检查,出台实施应急、保密、抢险救灾等特殊工程发包管理办法。 

    四是加强全过程造价管理。发布建筑、市政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概算编制规程,开展工程合同备案和建设工程变更备案,全年共受理工程变更备案68宗,办理各类合同备案1296份,涉及合同价款436亿元。严格执行工程结算审查制度,强化工程造价成果文件抽查监管,全年共完成各类造价审查项目62项,涉及工程造价43.74亿元,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六)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焕发新活力。

   机构改革以来,各处室、单位积极承接大量新职责,迅速理顺工作关系,主动办理各类新业务,全体工作人员体现出崭新的精神面貌,干部队伍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开展“学习年”活动。以纪念特区建立30周年为契机,在全行业、全系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统一组织培训人员达599人次。通过向国内外先进城市学习,向基层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援建帮扶工作中学习,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府部门。  

     二是开展创先争优和作风大整顿大提升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项的党团活动,以党建带动业务工作全面提高。在全局系统开展作风大整顿大提升活动,严格执行执法人员九条禁令。从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审批事项、议事规则、个人事项登记、行政过错问责等各方面,严格规范直属单位及部门正职的权力。开展党组织“进社区、进工地、进一线”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三是进一步加强队伍绩效管理。完善用人机制,选拔任用和交流了一大批干部,进一步激发了队伍活力。圆满完成公务员、职员招录任务,招考规模为历年之最,为各单位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探索采取变频工作制,提升窗口服务品质,得到省厅领导的充分肯定。我局为华星光电项目提供的审批服务,创国内同类项目建设速度之最,受到许勤市长表扬。我局驻政务大厅业务窗口被评为标兵窗口单位。 

   四是开展法治政府部门建设。积极开展行政审批事项和行政服务事项清理,率先在市直部门中实现行政审批法治化、行政服务法治化。积极推进行政处罚标准化工作,作出处罚决定书94份,共罚款人民币244万元,对31家企业和33名个人作出不准在本市承接工程或执业的处罚,对22家企业、73名个人给予红色警示、停标或停止执业3个月的处理。组织应对行政复议案件3宗、行政诉讼3宗,已结案件全部胜诉。  

     五是积极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在对口援建甘肃地震灾区工作中,我局系统派出最大规模的建设队伍,提前圆满完成援建任务。中央作出对口援疆的决定以后,我局第一时间抽调7名同志远赴喀什组成援疆项目建设组,在短短100天时间里,实现三个试点项目全面封顶,被誉为深喀速度。同时,积极开展廉江对口帮扶工作,在全市“双到”工作考核中成绩优异。 

   一年来,虽然我市住房和建设工作取得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住房供需矛盾突出,住房保障力度有待加强。二是粗放型建筑生产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三是建筑产业结构不合理,核心竞争力不强;四是建筑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围标串标、转包挂靠等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仍然没有完全杜绝;五是行业维稳形势不容乐观。上述问题和困难,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 “十二五”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特区新30年的第一个五年,我市住房和建设事业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需要应对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在经济特区建立30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到深圳考察,提出中央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要求特区继续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国务院先后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同意将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赋予深圳新的发展定位,为深圳未来30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当前,深圳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发展的重要历史节点上。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深圳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存在经济和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过去的30年里,住房和建设领域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但是由于过多地强调为经济增长服务、过多地依靠要素化驱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建筑品质的提升和城市的品位的塑造,忽视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近年来,为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为我市住房和建设事业新一轮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二五”时期,我市住房和建设工作的指导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打造绿色建筑、幸福人居、品质城市、效益产业,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打造绿色建筑,就是坚持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战略,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全面贯彻落实“四节二环保”的要求,广泛采用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建材、绿色物管,使建筑更加绿色低碳、环境更加健康舒适,绿色建筑面积居世界前列,率先把深圳建设成为绿色建筑之都。

   ——打造幸福人居,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和强化政府住房保障责任,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构建以人才为重点、覆盖全体居民的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形成以住房保障为核心、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双轨并行”的住房供应体系,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建设和谐幸福新特区。

   ——打造品质城市,就是立足于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发展定位,创新优化建筑设计,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使建筑立面更加美观,建筑质量更加可靠,功能设施更加完备,建筑组群更加和谐,城市环境更加宜居。

   ——打造效益产业,就是坚持改革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推进行业振兴计划,推动建筑业、建材业、勘察设计业、工程监理与咨询业、燃气业、物业服务业等六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城市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   “十二五”时期住房和建设事业发展目标是:

   ——计划筹集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总建筑面积1616万平方米,用地供应总量为5平方公里,安排资金投入约为691.65亿元。通过实物与货币相结合的方式,为40.8万户符合条件的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安排住房保障。将全市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与商品住房建筑面积的比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30%。

   ——新建政府投资建筑绿色建筑标准率达到100%,新建社会公共建筑绿色建筑标准率达到50%,年处理建筑废弃物量超过600万吨,城市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达到60%,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98%,太阳能光热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太阳能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20兆瓦,绿色建筑开工面积2000万平方米。

   ——城市燃气居民气化率大于95%,其中天然气居民气化率大于50%,实现160万户居民、5000户工商企业使用天然气;完成全部燃油调峰电厂的天然气改造,实现12000台汽车的油改气;天然气在我市一次能源的比例提高到15—18%,天然气应急储备保障时间30天。

   ——原特区内原农村社区住宅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100%,原特区外原农村社区住宅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5%。

   ——建设项目合格率为100%,获得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项目15个,安全质量标准化率达90%。

   ——建筑业总产值达1600亿元,人均劳动生产率为40万元,其中建筑装饰产业实现年产值800亿元,人均建筑装饰产值50万元。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圳新30年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于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推进深圳新30年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实现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由速度第一向效益优先转变,推动住房和建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我们决定把2011年确定为“标准化年”,目的是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标准、提升标准、严格落实标准,建立更加健全、更加规范的制度化体系,为打造质量深圳、为住房和建设工作更上新台阶奠定良好基础。

   为此,要着重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工作。  

     一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年内安排建设保障性住房6万套,新开工3万套、竣工1万套。完善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和资金保障机制,协调安排用地126公顷,安排资金145亿元。探索建立公租房投资信托基金运作模式,逐步形成政府优惠政策支持、吸收社会资金投入的保障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创新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健全跨部门联动机制,实现保障性住房建设提质提速。  

     二是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抓紧制定《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条例》的相关配套措施,建立健全涵盖住房保障定价、申请、轮候、租售、维护等关键环节的政策法规体系,以及一整套科学高效的操作规程。稳妥处理侨香村、深云村住房分配等历史遗留问题。全面完成12个政策性住房小区外立面刷新工作,开展政策性住房小区房源、商铺、配套设施清理,提升小区环境质量。加强住房保障理论研究、政策调研和宣传引导,及时反馈和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三是加快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抓紧出台《人才安居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和《安居型商品房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全面开展人才安居工程受理审核。编制人才住房供应和货币补贴年度计划,年内为3万人提供人才住房和货币补贴。开展人才住房需求状况的全面普查,编制人才安居中长期规划。  

     四是加快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学习借鉴国内外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市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保障能力、运转效率和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起草《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建立完善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使用、管理和监督制度。研究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监管力度,确保住房公积金规范化运作。 

  (二)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又好又快建设。

     一是突出设计龙头作用。加强对勘察设计文件的抽查力度,突出对基础、结构安全、抗震、防火、节能等要点的审查。建立健全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抽查,开展工程勘察质量专项整治,严格把好勘察设计文件审查关。加强对审图机构的监督管理,督促审图机构正确履行职责。开展保障性住房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等竞赛活动,积极推进设计标准化。 

    二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突出重点,强化对重大项目、重大隐患和重点环节的监管,着重加强对保障性住房质量的监管,深化施工图,严控进场材料,实行样板引路,推行小业主查验、物业公司检验、政府主管部门核验等措施,把保障性住房打造成为全社会样板工程。创新措施,实施施工许可动态化管理,研究推行起重机械一体化管理体制,全面推进施工现场视频监控,实施质量检测、混凝土质量信息化管理,深入推进轨道交通数字化工地建设。落实标准,编制标准化图集,实行标准化施工、标准化培训、标准化巡查。强化力度,深化质量安全专项治理,通过专项检查、飞行检查、交叉监督执法等手段,全力整治安全生产突出问题、质量通病、检测市场混乱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素质。办好第四届中国建设工程质量论坛。以迎大运、创文明为契机,开展施工安全和文明施工整治行动。 

    三是推进项目管理模式创新。在认真总结地铁5号线BT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轨道交通三期全面推行BT等建设管理模式,研究制定BT、BOT、设计施工总承包、代建制等项目管理模式的管理办法。深入推进设计施工一体化改革,制定完善与之相对应的招标投标、合同管理、造价管理、质量管理规程。研究制定重大项目进度管理规程,建立重大项目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创新项目审批模式,建立健全大中型项目初步设计审查制度,研究建立施工许可提前核发的长效机制。 

    (三)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  

     一是落实建筑节能减排措施。加强重点环节审查把关和全过程动态监管,确保新建建筑100%符合节能标准。完成大型公建节能监管平台建设,对500栋大型公建能耗实行实时监测。扶持合同能源管理企业发展,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探索建立建设领域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全面推进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推进城市绿色照明计划,开展LED改造。实行建筑废弃物排放收费制度,力争到2011年底全市年处理建筑废弃物量达400万吨,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率达40%。开展建筑废弃物再生产品标识,在政府投资工程率先推广使用绿色再生建材产品。强制推行预拌砂浆,全面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逐步淘汰袋装水泥使用。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修改完善建筑节能条例,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绿色建筑条例,进一步扩大绿色建筑覆盖范围。研究制定绿色照明、绿色道路、绿色地铁和绿色生态园区的建设标准、技术导则和评价体系。加快推进64个绿色建筑示范项目建设,形成绿色建筑技术路线集成库,争取早日把深圳建设成为绿色建筑面积最大的城市。  

     三是开展建设标准化城市试点。建立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绿色建筑、建筑节能及减排、建筑工业化、地基基础、施工操作规程、企业施工工艺标准等民生或重点关键领域的深圳特色的、全寿命周期控制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全面加强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管与管理,率先建立工程建设全过程标准实施监管体系。以坪山新区为试点示范,全面启动全市工程建设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四是推进建设科技创新。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中介支撑、社会参与”的原则,大力推进全市建设行业自主创新和率先加快转型。研究制定建设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激励企业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研究制订建筑工业化发展纲要,逐步实现建筑构配件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筹备召开建设科技大会,成立建设科技委员会,加强对建设科技工作的组织领导。  

     (四)大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市场监管。

     一是构建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制定现代建筑产业体系指导意见,完善大企业评选机制和“走出去”企业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和培育总部企业。在大型项目推广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招标,引导企业调整资质结构、强强联合、兼并重组。鼓励综合性设计企业、监理企业调整经营结构,从单一技术服务向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创新性智力服务转变,形成完善的工程咨询服务体系。通过整体策划、重点扶持、贴身服务,大力扶持建筑装饰等优势产业以及钢结构、节能服务等新兴产业。  

     二是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通过采取本地企业不定期抽查、外地企业定期签到等制度,加强企业资质动态管理,严格市场准入清出。进一步完善预选承包商制度,将勘察设计和公路工程纳入预选承包商范围。全面启动建筑市场诚信平台,实现市场、现场、考场“三场联动”。全面推广劳务队长制度,加强建筑劳务市场管理。切实保障建筑工人合法权益,构建和谐行业。  

     三是加强有形建筑市场建设。制定和完善应急、保密、抢险救灾等特殊工程发包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建设单位行为。进一步完善优质工程奖励机制,研究制定建筑装饰企业参与鲁班奖获奖工程的奖励政策.修订完善评标专家管理办法,提高评标专家专业素养。出台承包商履约评价办法,加强招标投标后续监管。积极推动工程交易手段的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实现网上投标、网上开标、异地远程评标。简化工程建设项目服务采购招标投标程序,提高招标投标效率。合理设置工程担保机构准入门槛,建立防范和化解工程风险的工程担保和保险体系。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建立健全预防和打击围标串标、转包挂靠、弄虚作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长效机制。  

     四是加强工程造价和合同管理。加快推进《深圳市建设工程造价条例》立法,完善计价规范体系。完善非财政性国有资金投资建设工程标底审查、竣工结算审查制度,扩大工程造价监管范围。出台《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咨询指引》,统一并规范全过程造价咨询成果文件编审标准。继续完善工程造价协审制度和建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库,着力提高工程造价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修订《深圳市建设工程合同备案办法》,实现合同备案制度全覆盖。  

    (五)  大力推进燃气事业健康发展。  

     一是推进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完成80公里天然气高压管道以及求雨岭天然气门站建设,为接收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做好准备。按照市政府部署,积极开展清水河、东角头油气库搬迁工作,启动樟坑径液化石油气仓储区建设,作为我市液化石油气供应储存、灌装、检测、应急调度、培训基地。开展天然气利用政策研究,加快天然气在工商业、车用燃气等领域的应用。大力推进燃气行业建设特区一体化发展,加快天然气气源项目建设、完善输配系统,合理配置天然气资源,大幅缩小特区内外管道燃气的发展差距。  

     二是保障全市燃气稳定供应。加强管道燃气特许经营监管,推动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站点布局规划编制。加快推进数字燃气系统建设,研究建立燃气管网物联网管理系统。研究制定瓶装液化石油气市场物流网方案,实现钢瓶身份识别、充装、流转、使用等监管全过程信息技术应用。 

  三是确保燃气生产和使用安全。加强燃气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实行不定期抽查、每季度巡查、每半年大检查。建立燃气管线保护机制,严防第三方破坏地下燃气管线。抓好燃气企业的安保和应急抢险工作,做到人防、技防、物防“三到位”。开展燃气气具适配性检测,保障燃气使用安全。  

     (六)  大力推进平安和谐物业小区建设。  

     一是加强物业服务管理。适应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需要,修订和完善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继续巩固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成果,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建立物业管理招投标服务平台,落实红、黄牌警示制度,加强物业服务企业诚信系统建设;加强对业主委员会运作的指导和监督,提高业主大会成立率;改造和提升物业监管信息化系统,实现市、区、街道三级物业监管信息共享;研究制定绿色物业管理导则,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物业管理三十周年庆典宣传活动。  

     二是加强房屋维护和安全管理。抓紧出台房屋安全条例,开展房屋安全管理配套的制度措施的研究,推进房屋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贯彻落实《深圳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规定》,加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的追缴和使用管理。  

     (七)  大力推进队伍自身建设。  

     一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狠抓行风政风,提高服务水平,提升行政效率;继续规范行政审批、备案、服务工作规程,规范重大决策程序;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努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开展“创建先进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活动,以党建带动业务工作全面提高。推进机关党委的公推直选工作,建立健全局系统党务机构。  

     二是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加快推进公积金、造价、房屋安全等条例立法,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统筹管理,提高立法工作的科学性和适用性。统筹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全局重大调研课题目录,提高行政决策的宏观性和前瞻性。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执法监督管理,提高行政管理的便捷度和执行力。积极开展信访、维稳、综治工作,促进行业和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加强队伍绩效管理。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竞争上岗,积极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继续推进行政绩效考核体系建设,全力争取政府绩效考核成绩进入市直机关前列。采取专家讲座、业务论坛、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干部培训工作。认真做好工、青、妇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财务、后勤保障、信息宣传和办文工工作,为全局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和服务。  

     (八)  大力推进十件民生实事。

   一是安排建设6万套保障性住房。二是落实人才安居住房及补贴。三是全面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年底开展住房公积金贷款。四是完成求雨岭天然气接收门站和高压输配系统建设,具备接收国家西气东输二线天然气供应条件。五是开展全市海砂楼和校园抗震排查工作。六是推行太阳能屋顶计划,完成700多万平方米屋顶太阳能集热面积。七是建立业主大会选举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八是加快建工生产、生活基地建设。九是全面开展网上投标。十是开展迎大运创文明工地行动。 

相关附件

主办单位: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 备案号:粤ICP备2023053213号 | 网站标识码:4403000005
咨询电话:0755-12345 | 信访投诉电话、执法投诉电话:0755-83788218| 执法投诉邮箱:zcfgc@zjj.sz.gov.cn
工作时间:9:00-12:00,14:00-18:00(工作日)| 通讯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振兴路1号住建科研楼附楼一楼| 信访投诉举报箱位置:深圳市福田区振兴路1号住建科研楼附楼一楼信访室
版权保护 - 隐私声明 - 网站地图 - 网站帮助 - 网站操作指引 - 友情链接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800号 无障碍标志